通知公告

中国矿业全产业链大会后的思考

时间:2016-12-28 0:00:00 来源:

2016—12—25 杨 强 力
       2016年12月21日,由北京国际矿业权交易所、西安天宙矿业开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联合主办的“第一届2016中国矿业界全产业链大会”在京召开,本人有幸作为华鑫源矿业投资有限公司的一员赴京参会。本次会议以“科技引领、资本对接、壁垒突破、跨界联合”为主题,聚焦中小企业,旨在以资本作为引导,科技作为手段,帮助解决矿业及上下游行业面临的实际困难。
       大会上,多位矿业专家就中国近年来的矿业新形势和新形势下矿业的未来的可能性给出了指导性的观点。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首先从材料方面总结了矿业领域的形势,主要提到了钛、锂、镁等几种金属。其中钛矿行业,产能十分巨大,但需求却十分有限;锂金属主要应用于电池行业,应用量不大;镁作为稀土金属,大规模应用也没有在国内实现。以上这三种金属在国内的表现说明,中国在科技领域针对这些金属的技术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也从侧面说明,科技是引领制造业、材料业等行业的重中之重,呼吁企业要做好科技创新工作。
       国务院参事张洪涛针对国内矿产资源的形势做了精彩的发言,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国内矿业受国际矿业的压力日益增大,导致国内矿产资源虽然储量大,但质量却不高,也因此导致国内矿产资源长期处于被国际垄断的形势。其中一个鲜明的例子便是煤矿,2015年国内煤矿需求并没有减少,甚至仍然有所增加,但煤矿的进口量却超过了两亿吨,对外依存度十分高,导致国内的煤矿产业严重萎靡。与此类似的矿产还有铁矿、铜矿等金属,如何降低对国外矿产的依存度,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张洪涛还给出了近年来国际矿业的各项数据,从储量、利润和勘查投入等数据来看,2012年之后一直处于下滑的状态、而亏损一直飙升。此外,他还提出正确认识国内的“资源储量”,认为国内的资源储量可信度较差,“呆矿”“死矿”居多,虽然储量看似可观,但实用性不大,远远达不到达不到可采的标准。
       中国矿业联合会高级资政委员会委员刘益康教授就“矿业勘查周期与回暖”做了专题报告,试图从数据方面寻找勘查项目的周期定律。他认为矿产勘查项目是有周期的,但并不稳定,受国际国内政策和市场影响十分巨大。国内矿业自2002年开始一路攀升,2012年到达最高峰,之后开始回落。值得注意的是,从今年上半年的金属市场价格来看,矿业出现了一些回暖的迹象,但他又提出,这次的回暖虽然是好事,但绝对不是之前狂热周期的重复,随着国内发展势头的下降和市场的饱和,矿业很可能出现一个缓慢的上升期。他还总结了国内勘查单位的几项数据,因为之前矿业的火爆,国内拥有勘查资质的单位从1000余家上升到了2300余家,勘查技术人员从几万人上升到了25万人,资质和人才的饱和让勘查产业负重累累,也让勘查行业的供给严重脱离需求。
       通过对多位专家讲话的思考、对多场专题报告的学习,本人对当前矿业形势有了更加清晰、具体的认识。对未来矿业形势的判断,有了比较可靠的依据。正如专家们所言,随着今年上半年几种金属价格的回升,矿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内需求虽然短期低迷,但随着世界各国的发展建设的更进一步,矿业势必会回暖,长期来看仍然十分可观。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矿业科技的发展,国际国内目前面临的种种难题势必会一一化解,矿业作为基础工业,也势必会在世界市场上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皖公网安备 34019202001091号